摸鱼儿 寄酬刘维照昆明
望昆明,万重云水,低空绵邈如缕。
危楼一角三千里,似见劫灰燃处。
愁儿许。
寄飞絮粘天,片片迷归路。
相思最苦。
问金马栖霞,碧鸡偃日,可记旧游侣。
新词到,正是淋铃夜雨。
离愁敲碎难诉。
多情剩有刘郎好,肯与稼轩为伍。
君记取。
君不见,滇边干戚刑天舞。
休挥玉斧。
听海咽冤潮,江嘶怒水,岂让革囊渡1942。
危楼一角三千里,似见劫灰燃处。
愁儿许。
寄飞絮粘天,片片迷归路。
相思最苦。
问金马栖霞,碧鸡偃日,可记旧游侣。
新词到,正是淋铃夜雨。
离愁敲碎难诉。
多情剩有刘郎好,肯与稼轩为伍。
君记取。
君不见,滇边干戚刑天舞。
休挥玉斧。
听海咽冤潮,江嘶怒水,岂让革囊渡1942。
现代解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战乱年代写给远方友人刘维照的深情之作,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愤。
上片以"望昆明"开篇,用"万重云水"的壮阔画面拉开距离感,仿佛能看到昆明低空绵延的云烟。作者站在高楼远眺三千里外的昆明,想象那里战火纷飞的景象("劫灰燃处")。"飞絮粘天"的比喻既写景又抒情,暗示战乱中人们像飘絮般迷失归途。最后用昆明名胜金马山、碧鸡山作问,表达对昔日同游之人的牵挂。
下片转入深夜听雨的场景,"淋铃夜雨"的凄凉衬托着离愁。作者称赞友人像多情的刘禹锡,又像豪放的辛弃疾("肯与稼轩为伍")。随后笔锋陡转,用"刑天舞干戚"的神话典故,暗喻云南军民抗敌的英勇气概。"玉斧"指宋太祖划大渡河为界的典故,警示不要轻易放弃边疆。结尾"海咽冤潮,江嘶怒水"的拟人手法,将自然景物化作愤怒的呐喊,最后"革囊渡"的典故更凸显了渡江作战的决心。
全词在婉约的思念中暗藏豪迈气概,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通过昆明的地理意象、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又抒发了对抗战将士的敬意,展现了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