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zhū)萸(yú)相斗一枝枝。
想像前代贤人一样在重阳佳节写诗,此时一枝枝的茱萸竞相生长。
茱萸: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宋玉无限的悲秋情怀让人怜悯,怎似陶渊明那样陶醉不知?
争似:怎似。
绿鬓(bìn)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青年人喜欢追随时俗,而自己偏偏喜欢像傲寒的菊花一样直面困境。
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xiāng)阳拍手儿。
我现在登高时的几分狂妄,恐怕会惹襄阳小儿拍手笑话。
襄阳拍手儿:语出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这两句诗写的是李白自己的醉态被襄阳小儿笑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想像前代贤人一样在重阳佳节写诗,此时一枝枝的茱萸竞相生长。
宋玉无限的悲秋情怀让人怜悯,怎似陶渊明那样陶醉不知?
青年人喜欢追随时俗,而自己偏偏喜欢像傲寒的菊花一样直面困境。
我现在登高时的几分狂妄,恐怕会惹襄阳小儿拍手笑话。
注释
茱萸: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争似:怎似。
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
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
襄阳拍手儿:语出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这两句诗写的是李白自己的醉态被襄阳小儿笑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登高时的复杂情感,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态度,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前两句写重阳节习俗:诗人想模仿前人写重阳诗,看到人们争相佩戴茱萸枝条(古人认为茱萸能辟邪)。这里"相斗"二字用得很妙,既写茱萸枝条交错的样子,又暗指人们攀比的热闹场景。
中间四句用两个历史人物作对比:多愁善感的宋玉(写《九辩》的文人)和醉酒忘忧的陶渊明。诗人认为像宋玉那样多愁善感,不如像陶渊明那样洒脱。接着用"绿鬓"(黑发)变白暗示岁月流逝,而菊花(黄华)却能傲霜开放,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最有趣:诗人说自己在登高时也难免像众人一样疯狂,这种模样要是被襄阳那些爱看热闹的孩童看到,肯定会拍手取笑。这里既自嘲又带着几分豁达,说明人终究难逃世俗的影响。
全诗妙在把重阳登高这个传统活动写出了新意,不直接写景,而是通过人物对比和自嘲,表达"人生苦短,不如洒脱"的主题。语言通俗却意味深长,尤其最后孩童拍手的画面,让整首诗在哲理中透着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