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六

昔日卞和子,独抱荆山璧。
殷勤三献君,玉人辨为石。
世眼束见闻,至宝岂易识。
刖足心不伤,璞弃亦不惜。
是非竟不明,感激还成泣。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春秋时期"卞和献玉"的故事,用简单直白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珍贵的东西往往不被世人理解。

前四句像讲故事一样:卞和发现了一块宝玉(荆山璧),三次献给楚王,但工匠都说是普通石头。这里用"玉人辨为石"的对比,突出权威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

中间四句是核心哲理:普通人被常规认知束缚(世眼束见闻),真正的宝贝哪能轻易被认出来?卞和被砍了脚也不后悔,就算宝玉被丢弃也不觉得可惜——这种坚持源于对真理的绝对自信。

最后两句最打动人:真相最终没能大白(楚文王即位后才确认是宝玉),卞和只能把委屈化作泪水。这个"感激还成泣"特别妙,既是感激自己坚持的初心,也是为不被理解而心酸。

全诗像在和我们聊天:你看,连宝玉都会被当成石头,生活中那些坚持做对的事却遭嘲笑的人,不就像现代的卞和吗?它提醒我们:价值不由他人定义,面对质疑时,要有"刖足心不伤"的勇气。直到今天,这种"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思考依然能引发强烈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