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陈兵宪公招饮演武台军中奏乐作横吹曲举坐闻之莫不心壮予本懦夫激而为诗
诸水流天险,兹邦据上游。
清时偃兵甲,下秩叨燕游。
台榭敞高原,遥临芳物繁。
残花飞广陌,垂柳静辕门。
辕门春色四山通,置酒凭春赏未穷。
众乐杂陈极窈窕,忽惊横吹满军中。
浮云遽离高空去,草木飘飖江起风。
急语萧条闻出塞,大声振动作平戎。
一堂壮士皆怒目,书生抚席亦填胸。
曲半拂衣投箸起,雄心横发不能终。
清时偃兵甲,下秩叨燕游。
台榭敞高原,遥临芳物繁。
残花飞广陌,垂柳静辕门。
辕门春色四山通,置酒凭春赏未穷。
众乐杂陈极窈窕,忽惊横吹满军中。
浮云遽离高空去,草木飘飖江起风。
急语萧条闻出塞,大声振动作平戎。
一堂壮士皆怒目,书生抚席亦填胸。
曲半拂衣投箸起,雄心横发不能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军营中的宴会,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激昂的音乐,展现了军人的豪情壮志,连文弱的书生也被感染得热血沸腾。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 宴会背景(开头到"垂柳静辕门")
诗人先交代地点:江州(今九江)地势险要,是军事要地。和平时期军队暂时休整,自己这个低级官员有幸受邀参加宴会。演武台建在高处,四周春意盎然,落花飘舞,柳条轻垂在军营门前,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
2. 音乐震撼("辕门春色四山通"到"大声振动作平戎")
宴会正酣时,军中突然奏响雄壮的军乐。这音乐就像狂风骤起,吹散了浮云,让江水翻腾。急促的曲调让人联想到边塞的苍凉,激昂的旋律又像在歌颂平定外敌的壮举。
3. 情感共鸣("一堂壮士皆怒目"到最后)
音乐让全场将士怒目圆睁,连平时文弱的诗人也感到热血沸腾。曲子还没结束,诗人就激动得拍案而起,衣服都掀翻了,内心的豪情喷涌而出,难以自抑。
这首诗最精彩的地方在于:
- 用"浮云散""草木摇""江起风"等自然景象来比喻音乐的震撼力
- 通过"怒目""填胸""拂衣投箸"等动作描写,生动展现音乐带来的激情
- 最后"雄心横发不能终"的戛然而止,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诗人用层层递进的手法,从宁静的春景到激昂的音乐,再到爆发的豪情,让读者仿佛亲临现场,感受到那股令人血脉贲张的军营气概。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