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山僧舍

竹密通幽境,横桥逐涧斜。
阴崖耸圭壁,古蔓引龙蛇。
寺僻虚僧磬,亭荒足兔罝。
紫微今不见,著意采黄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深山古寺的幽静景象,充满自然野趣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前四句写景:竹林茂密的小路通向幽深之处,横跨山涧的小桥斜斜延伸。阳光照不到的悬崖像玉璧般耸立,古老的藤蔓像龙蛇般蜿蜒缠绕。这里用"圭壁"形容山崖的陡峭光滑,用"龙蛇"比喻藤蔓的形态,画面感很强。

中间两句写寺庙的荒凉:偏僻的寺庙里听不到诵经声("僧磬"指诵经时敲的法器),荒废的亭子成了野兔的乐园。通过"虚"和"足"两个字的对比,突出人迹罕至、动物横行的寂寥感。

最后两句抒发感慨:曾经显赫的紫微星(可能暗指某位历史人物)如今已不见踪影,诗人只能专心采摘野菊花。这里"黄花"可能象征高洁品格,也暗示诗人选择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态度。

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深山古寺远离尘世的氛围,在静谧中透露出对世事变迁的淡淡感伤。诗人用"龙蛇""兔罝"等生动比喻,让荒凉的景致显得充满野趣,最后以采菊的动作收尾,表达出超脱世俗的闲适心境。

王巩

宋大名莘县人,字定国,自号清虚。王素子。神宗时历官太常博士,坐与苏轼游,谪监宾州盐酒税。司马光执政,为宗正寺丞,旋通判扬州。哲宗末,坐事编管全州。徽宗时,列名元祐党籍。生平练达世务,好臧否人物,议论时政,屡遭贬逐。诗文为苏轼兄弟所推重。有《闻见近录》、《甲申杂记》、《随手杂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