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禅修之地,通过反差手法传递深刻的禅意。
前两句说方广寺本是著名的灵验之地,但大多数来访者都抓不住精髓——暗示真正的禅意不在热闹的名胜,而在寻常处。后两句用画面感极强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云雾缭绕的深山禅院:简陋的草庵藏在乱云深处,野狐猿猴的啼叫声从爬满藤萝的窗外传来。
诗人用"乱云""狐猿"这些看似杂乱的元素,反而衬托出禅者内心的澄明——真正的修行不在刻意营造的清净环境,而在于能在纷扰中保持本心。那扇被藤萝缠绕的窗户就像禅者的心境,既与自然相通,又能隔断俗世纷扰。猿啼声非但不显吵闹,反而成为点醒修行人的天然梵音。
全诗最妙的是把"绝景"与"乱云"、"著名禅寺"与"野趣草庵"形成对比,告诉我们禅的真谛不在表象的庄严,而在返璞归真的生活体验中。就像现代人总追逐网红打卡地,却忽略了平凡角落里的生命真味。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