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命叹①
花开犹得一时好,妾颜空逐青春老。
妾比江上流,望东去去不回头。
水流犹得归大海,妾身已逐风尘改。
忆昔红颜当太平,儿家正住洛阳城。
花街柳陌炫晴日,鸣鸠语燕调春声。
薄缘枉嫁游侠婿,好向公门事权势。
风波堆里寄浮生,欢乐几何忧患继。
一朝飘泊如转蓬,洞房衾冷鸳帷空。
江山万里限南北,音书隔绝悬西东。
客处虽然多寂寞,比翼齐飞可同乐。
草衣木食贫亦甘,何事青春遽零落。
自怜尘世多苦辛,百年恩爱属何人。
茕茕形影自相吊,举目四顾谁为亲。
夜长人静衾如铁,此意默默那堪说。
寒灯挑尽未成眠,感慨几回声断绝。
翻思蔡琰能属文,却肯将身堕虏尘。
贱妾誓能持大节,肯随花柳逐时新。
自欲孤飞托鸿雁,谁料佳期等虚幻。
璧月将圆云复遮,瑶琴未举弦先断。
西风吹冷巫山秋,阳台云雨空悠悠。
旧爱新怜一场梦,莺花从此倦追求。
薄命叹,妾今见人徒汗颜。
古往今来每如此,始信人生行路难。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位古代女子的口吻,讲述了她从青春美好到漂泊零落的悲剧人生,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哀叹和对坚贞品格的坚守。全诗用通俗的比喻和强烈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无奈与坚韧。
核心内容解析:
1. 自比自然,突出悲剧 开头用"陌上花"和"江上流"两个比喻:花朵被狂风吹散,江水还能流入大海,而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却一去不返。这种对比让读者立刻感受到主人公"人不如物"的悲惨。
2. 回忆往昔,强化反差 中间回忆洛阳城的繁华生活("花街柳陌""鸣鸠语燕"),与后来"洞房衾冷""万里隔绝"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写法像电影闪回镜头,让悲剧感更强烈。
3. 双重困境的描写 诗中既有物质困境("草衣木食""衾如铁"的贫寒),又有精神痛苦("茕茕形影"的孤独)。特别是"璧月将圆云复遮"的比喻,生动表现了每次希望都会破灭的绝望。
4. 突出品格的力量 在绝境中,主人公强调"誓能持大节",拒绝随波逐流。这里用蔡文姬(东汉才女被匈奴掳走仍坚守气节)的典故,彰显了古代女性在苦难中的尊严。
艺术特色:
- 重复强化主题 "薄命叹"在开头和结尾重复出现,像一声贯穿全诗的叹息,让主题更加鲜明。
- 自然意象烘托情绪 用"西风""巫山秋""阳台云雨"等意象营造苍凉的氛围,这些景物描写都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人物内心的投射。
- 生活化比喻 "衾如铁"(被子冷硬像铁)、"瑶琴弦断"(像琴弦突然断裂般的意外打击)等比喻非常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共鸣。
现代启示:
这首诗虽然写古代女性,但其中对命运抗争、在逆境中保持尊严的主题具有永恒价值。现代社会中的普通人,同样会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困境中的坚持等问题。诗人通过这位女子的故事告诉我们:承认生活的艰难("始信人生行路难"),但依然选择有所坚守,这种态度本身就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