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诏

天步昔未平,陇上驻神兵。
戈回曦御转,弓满桂轮明。
屏尘安地轴,卷雾静干扃。
往振雷霆气,今垂雨露情。
高垣起新邑,长杨布故营。
山川澄素景,林薄动秋声。
风野徵翼駃,霜渚寒流清。
朝烟澹云罕,夕吹绕霓旌。
鸣銮出雁塞,迭鼓入龙城。
方陪东觐礼,奉璧侍云亭(同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争后的和平景象,通过对比战时的激烈与战后的宁静,展现了帝王平定天下的功绩和仁德。

开篇(前四句)回忆战争时期:天下未平,军队驻扎在陇山一带。兵器反射阳光,弓弦拉满如圆月,渲染出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

中段(“屏尘”至“雨露情”)转折到战后:战尘消散,大地恢复安宁;曾经的雷霆战意,如今化为滋润万物的雨露恩情。这里用“雷霆”和“雨露”的对比,突出帝王既能武力平乱,又能以仁政治国。

后续(“高垣”至“秋声”)描写战后重建:新城墙筑起,旧军营被杨柳掩映;山川明净,树林在秋风中沙沙作响。画面从壮阔转向静谧,体现和平的生机。

结尾(“风野”至末句)以行军场景收束:秋风中战马疾驰,寒霜下河水清澈;晨雾中旌旗飘扬,傍晚鼓声传入龙城。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帝王如今带着玉璧去泰山举行祭祀大典,象征天下归心、礼乐复兴。

全诗亮点
1. 动静结合:战时的“戈回”“弓满”与战后的“林薄秋声”“霜渚寒流”形成反差,突出和平的可贵。
2. 比喻生动:用“桂轮”(月亮)形容拉满的弓,用“雨露”比喻恩泽,形象易懂。
3. 历史感与画面感:通过“故营”“新邑”的对比,展现时代变迁,而“霓旌”“鸣銮”等细节让场景如电影般恢弘。

核心思想:战争是为了长久的和平,真正的帝王不仅能征服四方,更能用仁德滋养百姓。诗中未直接赞美,却通过山河变迁的描写,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对明君盛世的颂扬。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文德皇后同母兄。贞观年间,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年),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年间平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