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晋州待制哀辞(原注:石刻在夏县司马公祠堂。)

志古流难合,谈高道自明。
风波志恩分⑴,针石尽交情⑵。
让节蒙知厚⑶,华班绝绮荣⑷。
贱生怀感遇,当路假晶荧⑸。
累次青油幕⑹,中间白玉京。
吏文容议缓⑺,邦事恤言轻⑻。
自此嗟流梗,何期苦见兵⑼。
塞垣心易动,漳浦信弥惊(自注:今春得三堂信,知公属疾。)。
玉蕊悲无验,金台望忽倾。
岁阑云惨淡,天迥泪纵横。
世有真忠亮,今亡至直清。
旧僚知葬日,投此吊佳城(清顾炎武《求古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为悼念一位名叫司马晋州(司马光)的官员而作,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对官场现实的感慨以及个人失去知己的悲痛。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平实却富有感染力。

1. 开篇赞颂逝者的品格(前四句)
诗人说司马光是个坚持古道(传统道德)的人,虽然这种品格在当下显得不合时宜,但他高洁的谈吐和正直的为人自有其光芒。他们之间的交情经历过风波考验("风波志恩分"),像针灸治病一样真心实意("针石尽交情"),说明两人是患难与共的真朋友。

2. 追忆逝者的仕途(中间八句)
司马光为人谦让("让节"),却因此更受朝廷重用;他身居高位("华班")却不贪图虚荣。诗人自谦说自己是卑微之人("贱生"),却因司马光的赏识得以在官场立足。诗中提到"青油幕"(官员车驾)、"白玉京"(京城),暗示司马光仕途显赫,但他处理政务宽容("吏文容议缓"),体恤民情("邦事恤言轻"),是个好官。

3. 突闻噩耗的震惊与悲痛(后续八句)
诗人原本感慨自己像浮萍般漂泊("流梗"),没想到突然遭遇战乱("见兵"),更在边塞收到司马光病重的消息("漳浦信弥惊")。"玉蕊"(喻高洁之人)的凋零让人悲痛,"金台"(喻朝廷栋梁)的倒塌更令人心碎。岁末天地昏暗("岁阑云惨淡"),诗人的泪水纵横,既是痛失挚友,也是痛惜国家失去忠臣。

4. 结尾的哀思与致敬(最后四句)
诗人直言:世上像司马光这样忠诚亮节("真忠亮")、正直清廉("至直清")的人太少了。作为旧日同僚,他只能将这篇悼词投向司马光的墓地("佳城"),以此寄托哀思。

全诗精髓:
- 双重哀悼:既痛惜朋友离世,也忧心国家失去栋梁。
- 对比手法:用"古道"与现实的冲突、高位与清廉的对比,突出司马光品格可贵。
- 情感递进:从赞颂、追忆到震惊、悲痛,层层深入,最后落笔于永恒的怀念。

现代启示: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为官之道在于正直与仁爱,而真挚的友谊能超越地位差异。即使在今天,这种对原则的坚守和对情义的珍视依然值得尊敬。

马端

马端,早年参与司马光幕府,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因司马光荐赐同进士出身,为郾城令。三年,以太常博士通判延州,换内藏库使、知丹州。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七、一四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