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意盎然的小亭子,通过简单的景物传递出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写景:窗外长满柔软茂盛的青草,蓬勃的春意和作者愉悦的心情相互呼应。"茸茸"二字让人仿佛能摸到青草柔软的触感,"春融"则把春天的温暖气息写得像会流动一样。
后两句转入思考:为什么这里的草特别青翠?因为这片草地曾经见过朱熹(紫阳翁是朱熹的别称)。这里用了个巧妙的因果关系——表面说草因为见过大学者所以长得更好,实际暗指这片土地因受过文化熏陶而更有灵性。
全诗妙在把抽象的文化传承写得如此生动。就像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诗人把文化比作春天的养分,让草木(暗指当地文化)生长得格外茂盛。最后用"识"这个字,把草拟人化,好像小草也懂得欣赏大学者的风采,让整个画面顿时活泼起来。
这种写法把深刻的道理藏在日常景物中,读起来清新自然,又让人回味无穷,展现了宋代哲理诗"即物明理"的典型特点。
方来
宋温州永嘉人,字齐英。宁宗开禧元年进士。先后从叶适、黄干学。历左司谏,累擢兵部侍郎。知漳州,在龙江书院侧建道源堂祀朱熹。后奉祠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