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夫君兮桂舟一首送梁正受归汶阳

维君兮桂舟,酌余酒兮揽君留。
君何为兮此野,菊菲菲兮蜨下。
韡韡兮煌煌,烂金敷兮袭余堂。
茱萸兮芙蓉,众芳越兮乱五风。
饥咀兮灵芝,君歌乐兮余和之。
日下兮野阴,澹忘归兮中林。
橘栋兮梅宇,纷琼茅兮被南荣。
白羽兮黑翮,邀仙人兮语此文。
余高驰兮世之外,君猋举兮先余至。
襟带兮东方旦,争门兮汶之阳。
大野兮始波,翔鶬鹳兮嘷鴐鹅。
群宿兮迷址,旅食兮殚穗。
霜肃肃兮叶方下,君欲济兮淹回。
水信道兮躞蹀,冠如箕兮带长铗。
里千室兮士一喙,余不善兮纷余谇。
世谓折扬好兮,余白雪而莫知弃。
火布而以为垢兮,胡不浣炎而振之。
彼镆邪而能言兮,工谓余以不祥。
聊逍遥而挫鋭兮,蒙黯黮而益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充满奇幻色彩的送别场景,核心是借自然意象和神话元素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1. 送别场景的浪漫化处理 开篇用"桂舟"(香木船)、"菊菲菲"(菊花盛开)等意象营造出超脱尘世的氛围。诗人以"酌酒挽留"的举动,暗示对友人(梁正受)离去的惋惜,但将离别地"野"与蝴蝶纷飞的菊花丛结合,消解了离别的沉重感。

2. 自然与神话的交织 诗中密集出现灵芝、茱萸、白羽黑翮的仙鸟等意象,并直接描写与仙人对话的场景。这些非现实元素并非单纯想象,而是用来比喻友人高洁如仙的品格——就像用"烂金敷堂"(金光铺满房屋)形容其人格光辉,用"琼茅覆檐"(美草盖屋顶)象征其精神世界的纯净。

3. 双线情感表达 表面写送别,实则包含两条情感线: - 对友人的赞美:通过"君歌乐兮余和之"的互动,展现志同道合的默契;"先余至"暗示友人境界更高。 - 自我志向的宣告:后半段"火布""镆邪"等典故(以火焰般的布料、会说话的宝剑比喻不被理解的价值)道出诗人坚守本心,宁可"蒙黯黮而益光"(在黑暗中反而更显光芒)也不妥协的态度。

4. 独特的离别视角 不同于传统送别的哀愁,诗人将目的地汶阳(今山东汶河以北)描绘成神话般的东方乐土:"大野始波"(原野泛起波纹)、"翔鶬鹳"(水鸟飞翔)等意象构成动态画卷,使离别成为通向理想之地的旅程。

全诗精髓:用瑰丽的自然与神话意象,将现实送别升华为精神共鸣的仪式。既表达对友人的欣赏,也传递出"即使不被理解也要坚持自我"的人生宣言,展现出屈原式的高洁追求与浪漫主义情怀。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