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涡路作诗
言归越东足,逝将反上都。后洫填中路,改辙修兹道。
旦发石亭境,夕宿桑首墟。劲焱不兴润,零雨莫能濡。
亢阳弥十旬,涓滴未暂舒。泉流成平陆,结驷可回车。
肇允相忘鳞,翻为涸池鱼。咫步不能移,白日奄桑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艰难的归途旅程,通过自然环境的极端干旱来隐喻人生困境。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旅途中的种种不易。
开篇说"准备回越东老家,要返回都城",点明这是一趟返乡之旅。接着描写道路难行——后面的水沟填平了主路,只能改道绕行。从石亭出发,晚上在桑首墟过夜,展现了一天赶路的辛苦。
中间部分用夸张手法突出干旱的严重:猛烈的太阳晒了上百天,连一滴雨都没有。原本的泉水干涸成平地,甚至可以让四匹马拉的车掉头。这里用"涸池鱼"的比喻特别生动——本应在水中自在游动的鱼,现在却困在干涸的池塘里,连一步都挪不动。
最后"白日奄桑榆"这个意象很妙,用太阳匆匆落山暗示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全诗通过旅途见闻,实际上是在说:人生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困境,就像干旱中的鱼一样进退两难。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继续前行。诗人用质朴的语言,把一次普通的旅程写出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李颙
李颙(1627~1705),明末清初周至人,明清之际哲学家,与浙江余姚黄宗羲、直隶蓉城孙奇逢并称为海内三大鸿儒。李颙在理学上的造诣,被称为“海内大儒”。李颙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统称为“关中三李”。李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间均有刻本,光绪时补入《四书反身录》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