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六十三首 其三十三

空王门下,法令当行。
列局分司,利生为务。
无明海内,驾起慈舟。
入我山中,盛栽忍草。
伶俜游子,诱引还家。
直指衣中,久怀至宝。
获解脱道,證本圆常。
报佛深恩,方名垂手。
不伤风化,物义两全。
金殿玉堂留不住,披毛戴角又重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用生动的比喻讲述了一个关于修行和觉悟的佛教故事,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修行如治国
开头用"空王门下"比喻佛门修行,说修行就像管理一个国家,需要严格执行规矩("法令当行"),各个部门("列局分司")都要以帮助众生为目标("利生为务")。

2. 慈悲渡苦难
把众生的迷茫比作"无明海",说佛法就像一艘慈悲的船("慈舟"),能带人脱离苦海。"忍草"比喻修行需要培养的忍耐力,就像在山中种植药草一样需要耐心培育。

3. 迷途知返
把未觉悟的人比作"伶俜游子"(孤独的流浪者),说佛法就像慈母般引导游子回家。每个人内心都有佛性("衣中至宝"),只是自己没发现。

4. 觉悟之路
通过修行获得解脱("获解脱道"),回归本真("證本圆常")。报答佛恩最好的方式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去实践佛法("方名垂手")。

5. 超越形式
最后两句最精彩:真正的觉悟者不会贪恋金殿玉堂的富贵表象("留不住"),即使变成披毛戴角的畜生模样(比喻最卑微的状态)也会回来度化众生,说明真正的慈悲不受外在形式限制。

全诗用"治国-航海-归家-寻宝"这些生活化的比喻,把深奥的佛理讲得通俗易懂。核心是说:修行要有规矩和慈悲心,真正的觉悟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心觉醒后帮助他人的实际行动。

释道宁

释道宁(一○五三~一一一三),俗姓王,歙溪(今安徽歙县)人。祝发蒋山泉禅师,依雪窦老良禅师。踰二年,遍历丛林,参诸名宿。晚至白莲,参五祖法演禅师,顿彻法源。徽宗大观中,住潭州开福寺。政和三年卒,年六十一。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一百三十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