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 其二
北山种松柏,南山种蒺藜。出入虽同趣,所向各有宜。
孔丘贵仁义,老氏好无为。我心若虚空,此道将安施。
暂过伊阙间,晼晚三伏时。高阁入云中,芙蓉满清池。
要自非我室,还望南山陲。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比喻,表达了一种顺应自然、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前四句用种树打比方:北山适合种松柏,南山适合长蒺藜,说明万物各有适合的环境。就像孔子推崇仁义道德,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不同思想各有道理。这里用两种树和两位圣人来比喻人生选择的多样性。
中间四句写诗人的心境:我的内心像虚空一样开阔,不执着于某一种处世之道。路过伊阙(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正值盛夏,看到高楼入云、荷花满池的美景,但这些外在繁华都不是我真正的归宿。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真正的精神家园在南山边陲,暗示诗人向往老子的自然无为,追求心灵的自由。全诗用日常景物比喻深刻哲理,传递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一生活智慧,以及不被外物束缚的洒脱情怀。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