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给事山水歌①
吴门故人徐给事,一水一山称绝艺。
浓豪燥墨随意成,位置非难在神气。
大山积铁青巑岏,小山起伏蛟龙蟠,水有百道喷薄之飞湍。
宛然坐我明星玉女下,五月六月松声寒。
荆关笔法自奇古,未数画师扬契丹。
仙家楼台十二阑,饭煮胡麻须可餐。
采药何人入少室,读书有客居王官。
我游白下未得去,五更出门雪满鞍。
虚空翠黛不复览,一日剪向高堂看。
员外张公尚文采,身住南宫志沧海。
李白已死今无诗,卷示老夫增慷慨。
近来好事复持去,梦觉烟霞竟安在。
白鹤夜怨清猿悲,山中春老归何时。
写我平生有声画,价君太古无声诗。
浓豪燥墨随意成,位置非难在神气。
大山积铁青巑岏,小山起伏蛟龙蟠,水有百道喷薄之飞湍。
宛然坐我明星玉女下,五月六月松声寒。
荆关笔法自奇古,未数画师扬契丹。
仙家楼台十二阑,饭煮胡麻须可餐。
采药何人入少室,读书有客居王官。
我游白下未得去,五更出门雪满鞍。
虚空翠黛不复览,一日剪向高堂看。
员外张公尚文采,身住南宫志沧海。
李白已死今无诗,卷示老夫增慷慨。
近来好事复持去,梦觉烟霞竟安在。
白鹤夜怨清猿悲,山中春老归何时。
写我平生有声画,价君太古无声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对好友徐给事山水画作的赞美,通过生动的画面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画作的艺术魅力和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画技的传神 开篇直接点明徐给事画技高超,用"一水一山称绝艺"形容他笔下的山水栩栩如生。诗人特别强调,画作的精髓不在于构图技巧("位置非难"),而在于能传达出山水的精神气韵("在神气")。
2. 画面的动感 诗中用一连串动态比喻描绘画中景象: - 大山像堆积的铁块般青黑陡峭("积铁青巑岏") - 小山如蛟龙盘绕般起伏("蛟龙蟠") - 水流像百道飞泉喷涌("喷薄之飞湍") 这些比喻让静态的画作在读者脑海中"活"了起来。
3. 仙境的想象 诗人看着画作,仿佛置身仙境:坐在明星玉女峰下,听着六月松涛("松声寒")。画中还有隐士生活的元素——仙人楼台、胡麻饭、采药人、读书客,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超脱尘世的理想世界。
4. 情感的共鸣 后半段转入抒情:诗人因公务("游白下")无法亲临山水,只能在画中神游。他感叹李白死后再无好诗(暗指徐给事的画堪比诗仙之作),而每当看到这幅画都让他心潮澎湃。最后以"山中春老归何时"的怅惘作结,表达了对归隐自然的渴望。
5. 艺术的升华 结尾将画作称为"有声画",把诗歌比作"无声诗",点明了书画与诗歌艺术的相通性——都能超越形式,传递永恒的美与情感。
全诗通过"由画生情,由情入理"的脉络,既赞美了友人画艺,也抒发了文人寄情山水的雅趣。诗人用形象的语言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那幅山水画,同时感受到艺术带给人的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