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途经应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历史沧桑与现实关怀。
首联“前山将入楚,秣马识曾游”写诗人即将进入楚地(湖北一带),停下马匹休息时,发现这里似曾相识——暗示他可能曾经来过,或对这片土地有特殊情感。
颔联“风土渔樵旧,江村父老留”写当地民风淳朴,打渔砍柴的百姓依然过着传统生活,村里的老人还在此安居。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朴素乡村生活的亲切感。
颈联“苔沈宋玉宅,日照鄂王楼”用历史典故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宋玉(战国文人)的旧居已长满青苔,鄂王(可能指三国孙权或南宋岳飞)的楼阁虽在阳光下,却已荒凉。诗人借古迹的衰败,暗叹时光流逝、英雄不再。
尾联“眼底飞鸿在,还须郑侠谋”是诗眼:眼前虽有自由飞翔的大雁(象征美好景象),但诗人认为仍需像郑侠(北宋官员,曾为民请命)那样心系百姓、为国谋划。这里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关切,暗示他虽见山水之美,却不忘民生疾苦。
全诗以旅途为线索,将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忧国情怀融为一体,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诗人既赞美了乡村的宁静,又通过古迹的荒凉提醒人们不忘历史,最后落脚到社会责任,展现了一个文人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