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自寿诗八首 其三

兀坐荒斋里,柴扉剥啄谁。
史翻秦汉册,帖写晋唐碑。
敢作千秋想,还求一字师。
孤吟孰与和,况乃不工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六十岁老人独居时的自述,用非常朴实的生活画面表达了对学问的追求和无人交流的寂寞。

前两句描绘了一个独居老人的生活场景:他独自坐在简陋的书房里,听到门外有敲门声,却不知道是谁来访。这里用"柴扉"(柴草做的门)和"剥啄"(敲门声)这两个细节,生动展现了老人清贫孤独的生活状态。

中间四句是老人对自己日常学习的描述:他翻阅着秦汉时期的历史书籍,临摹着晋唐名家的书法字帖。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学问的敬畏,希望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好文章,甚至谦虚地表示自己还需要"一字师"(能指点自己一个字的老师)。这些句子展现了老人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以及对待学问的谦逊态度。

最后两句道出了老人的孤独:他独自吟诗时找不到知音交流,更何况自己觉得诗也写得不够好。这里的"况乃不工诗"既是自谦,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即便想用诗歌表达心情,也苦于找不到能理解的人。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最平实的语言,把一个独居老人既坚持学习又深感孤独的复杂心境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就像老人在和我们拉家常,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对交流的渴望,以及岁月沉淀下的平和与寂寞,特别能打动人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