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
落叶下庭除,凉风被原野。
四顾何泬寥,万象空潇洒。
秋士例悲秋,含凄向谁写。
黄菊惨不芳,采之不盈把。
邻不来二仲,谁与倾三雅。
秃笔黯无光,哦诗亦聊且。
不辞拥鼻苦,所伤和歌寡。
明月恰有情,徐徐下檐瓦。
起舞招明月,徘徊月之下。
月来复月去,中庭露华泻。
四顾何泬寥,万象空潇洒。
秋士例悲秋,含凄向谁写。
黄菊惨不芳,采之不盈把。
邻不来二仲,谁与倾三雅。
秃笔黯无光,哦诗亦聊且。
不辞拥鼻苦,所伤和歌寡。
明月恰有情,徐徐下檐瓦。
起舞招明月,徘徊月之下。
月来复月去,中庭露华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深秋夜晚的孤独与感伤,通过自然景物和日常细节,传递出浓郁的寂寥之情。
开头四句用落叶、凉风、空旷的原野,营造出秋天特有的萧瑟氛围。诗人环顾四周,只感到万物都显得空荡冷清,这种环境让他自然而然地感到悲伤。
"秋士例悲秋"点明文人自古就有悲秋的传统,但诗人的愁苦却无人倾诉。他想采菊花排遣忧愁,却发现连菊花都蔫蔫的,采不满一把,暗示内心的失落无法填补。
中间部分写现实中的孤独:没有邻居来访,无人对饮;写诗的笔都黯淡无光,作诗也只是勉强为之。这些细节生动表现了诗人的寂寞——不仅无人相伴,连创作都失去了激情。
最后转向明月,是全诗情绪的转折。当人间找不到知音时,明月成了唯一有情的伴侣。诗人对月起舞、徘徊,在露水渐重的庭院中,与月亮进行着无声的交流。月亮来了又走,就像人生中的慰藉总是短暂,但这份自然的陪伴,给了孤独者片刻的温暖。
全诗妙在将抽象的孤寂具象化:枯萎的菊花、秃笔、无人共饮的酒具,都是内心世界的投射。而最终与明月的互动,又展现了中国文人"物我交融"的独特慰藉方式——在现实人际的孤独中,转向自然寻求理解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