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雄奇险峻的巴蜀山水画卷,用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画面感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前两句用"鳌背"形容大地厚重如巨龟的背甲,用"犬牙"比喻山势嶙峋交错,立刻让读者感受到地质的雄浑与山形的险怪。中间两句最精彩:夜雨仿佛是从云根里生长出来的,清晨的霞光像被锋利的石刃切割成碎片。这里把自然现象拟人化,雨有了生命,霞光有了形状,让静止的山水突然灵动起来。
最后两句点明地理特征:蜀地的关隘雄伟壮观,巴山的小路蜿蜒崎岖。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这一系列极具冲击力的意象——龟背般的大地、犬牙般的山峦、带刃的岩石、扭曲的山路,自然传递出对险峻山川的惊叹之情。全诗就像用文字雕刻的浮雕,每一笔都棱角分明,让读者仿佛触摸到巴蜀大地粗粝而壮美的肌理。
杨椿
(1094—1166)眉州眉山人,字元老。徽宗宣和六年省试第一,第进士。累任宪节,有风绩。秦桧专政,以不附而罢官家居。绍兴末自兵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除参知政事。卒谥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