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夜晚在秦淮河泛舟的场景,充满了怀旧与淡淡的忧愁。
上片写景:
开头用"白门柳色青无恙"点明地点(南京古称"白门"),柳树依然翠绿,暗示时光流逝但景物依旧。"惯系住、桃根桨"用拟人手法,说柳树习惯了系住游船,带出秦淮河上惯常的游乐场景。接着用"水气如花香雾漾"描写河面水汽氤氲,像花香般弥漫。后三句用"虾帘"(卷起的帘子)、"羊灯"(灯笼)和"四百琵琶响"(形容乐声之多)勾勒出秦淮河畔灯火辉煌、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下片抒情:
"吨魂又逐潮来往"写思绪随潮水起伏,"月子多情照虚幌"说月亮多情地照着空荡的帷帐,暗示孤独。"莫听江边商女唱"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典故,表面劝人别听歌女唱曲,实则暗含对繁华易逝的感慨。最后三句"一船风露,六朝烟浪,坐个愁人两"将个人愁绪融入历史长河——小船承载着夜露寒风,漂浮在见证六朝兴衰的秦淮河上,船中坐着两个满怀愁绪的人。
全词妙在:
1. 用热闹景反衬寂寞心,灯火笙歌越热闹,越显出人物内心的孤寂
2. 将个人愁绪与历史沧桑结合,使普通的夜游有了时空纵深感
3. "四百琵琶""六朝烟浪"等夸张又精准的用词,既写实又营造出梦幻感
本质上是在繁华夜景中,抒发对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人生感慨,这种"热闹中的孤独"至今仍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