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松树为主题,通过对比和议论,赞美了松树的高洁品格,同时暗讽世人偏爱浮华的风气。
前两句写松树的风骨:冬天大雪压枝时依然苍翠,夏天又为人们带来清凉("暑天风")。"十八公"是"松"字的拆解写法,诗人用这种俏皮的说法,表达对松树的珍重之情。
后两句笔锋一转:不是现在的诗人不爱吟咏松树,而是世人都喜欢追逐那些容易讨好的花花草草。这里用"花草"象征浮华易逝的事物,反衬出松树不随波逐流的品格。
全诗妙在:
1. 用季节对比突出松树四季如一的坚韧
2. "十八公"的称呼既有趣味性又暗含敬意
3. 最后两句像在说闲话,实则尖锐点出世态炎凉
4. 表面写松,实际是在说做人要像松树一样经得起考验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松树与花草的对比,让读者自己体会:真正值得赞美的,是那些在艰难中依然保持本色的品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张景脩
张景脩,字敏叔,常州(今属江苏)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进士。神宗元丰末知饶州浮梁县(《石林诗话》卷中)。后两为宪漕,五典郡符,历仕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官终祠部郎中,年七十馀卒。有《张祠部集》,已佚。事见《中吴纪闻》卷三。今录诗二十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