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从漂泊中归来,过上平静闲适生活的场景。
开篇"归来成倦客"直接点明主人公结束漂泊、疲惫归来的状态。随后"随分乐闲居"展现了他随遇而安、享受闲适生活的心态。
中间四句用日常生活的细节勾勒出闲居图景:为佛像换净水体现精神追求,教孩子温习功课展现家庭温情;荒废的菊花暗示曾经的文人雅趣已被放下,改种蔬菜则显示务实的生活态度。
结尾两句通过对比强化了这种生活状态:虽然常与邻居往来,但已没有达官显贵的车马造访,暗示主人公彻底告别了繁华喧嚣,真正回归质朴的田园生活。
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通过换水、教书、种菜等生活细节,展现了一个倦游归来的文人放下身段、融入田园的生活转变,传递出返璞归真的人生智慧。诗中"倦客"与"闲居"的对比,荒菊与种蔬的选择,都生动体现了主人公心境的变化。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