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新春时节的矛盾景象,既充满希望又暗含忧虑。
开头两句写新春暖意融融,人们都在谈论今年可能会太平。这里"和气薰蒸"用温暖的空气烘托出人们对和平的期待,但"共说"二字暗示这只是大家的愿望。
中间四句形成强烈对比:一边是满眼战乱却无人抗敌,一边是街上热闹的节日气氛。"干戈"和"箫鼓"的对比,揭示表面欢乐下的社会危机。诗人由此感悟人生总是悲喜交加,就像天气阴晴不定。
最后两句展现诗人的豪迈气概:虽然年老,但不做儿女情态,而是饮酒看剑、呼鹰狩猎,表现出在乱世中依然保持英雄气概的胸襟。
全诗通过新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人生的感悟,以及老当益壮的豪情。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人生的智慧,最后以昂扬的姿态收尾,给人力量。
刘鹗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