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于洛城建春门内循城得池数百亩其池乃唐之药园因学徐勉作东田引水一支灌其中岁月渐久景物已老乔木脩竹森然四合菱莲蒲芰于沼于沚结茅构宇务实去华野意山情颇以自适故作是诗
引得清伊一派通,三湾相接势无穷。
便成渺渺江湖趣,更有萧萧芦苇风。
西洛故年为胜地,东田今日属衰翁。
药园事迹分明在,尽见云卿⑴旧记中⑵。
便成渺渺江湖趣,更有萧萧芦苇风。
西洛故年为胜地,东田今日属衰翁。
药园事迹分明在,尽见云卿⑴旧记中⑵。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在洛阳城春门内发现了一片几百亩的池塘,这里曾是唐代的药园。他效仿古人徐勉,引水灌溉,慢慢把这里打造成一个自然野趣的隐居地。虽然岁月流逝,这里已显老旧,但高大的树木和竹林环绕,池塘里长满菱角、莲藕等水生植物,简单朴实的茅屋与自然融为一体,让人感到自在惬意。
诗中描绘了引水成景的巧妙:伊河的水流经三个河湾,形成开阔的水面,仿佛有江湖的浩渺之感。风吹芦苇的沙沙声更添野趣。诗人感慨这里曾是西洛阳的胜地,如今却成了他这个老翁的隐居之所。最后提到唐代药园的往事,在古人的记载中还能找到痕迹。
整首诗透露出诗人对朴素自然生活的向往。他不追求华丽,而是享受与自然相处的简单快乐。通过改造废弃药园,他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在衰老的景物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诗中"野意山情"四个字最能概括这种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文彦博
(1006—1097)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