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吴中丞悼笙妓

丽质仙姿烟逐风,凤皇声断吹台(一作楼)空。
多情草色怨还绿,无主杏花春自红。
堕珥尚存芳树下,馀香渐减(一作灭)玉堂中。
唯应去抱云和管,从此长归阿母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为悼念一位名叫"笙妓"的乐伎而作。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对逝去美人的深切怀念。

首联用"丽质仙姿"形容笙妓生前的美丽,说她像随风飘散的烟雾般逝去,曾经演奏凤凰曲的楼台如今空空荡荡。这里用"凤皇声断"暗示她精湛的音乐技艺已成绝响。

颔联写景抒情:青草依旧多情地绿着,仿佛在诉说哀怨;无人欣赏的杏花依然自顾自地红着。这两句用草木的无情反衬人的深情,形成强烈对比。

颈联转到具体细节:美人遗落的耳环还挂在芬芳的树下,但她留下的香气已在华丽的厅堂中渐渐消散。这些细节描写让思念之情更加具体可感。

尾联想象美人带着她心爱的云和笙(古代名贵的乐器),回到了西王母的仙宫。这是对逝者的一种美好祝愿,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

全诗没有直接写悲痛,而是通过一系列优美的意象——飘散的烟雾、寂寞的楼台、无主的春花、遗落的饰品、消散的香气,层层递进地表达哀思。诗人用"仙姿""阿母宫"等词语,将这位乐伎比作下凡的仙女,现在只是回归天界,这种浪漫的想象让悼念之情显得哀而不伤。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