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拜谒曹娥庙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对曹娥的敬仰和追思。
首联“再拜灵娥庙,魂清若可招”直接点明主题,诗人再次虔诚地拜谒曹娥庙,感受到曹娥的灵魂似乎可以被召唤而来。“魂清”二字既形容曹娥灵魂的高洁,也暗示诗人内心的澄澈。
颔联“幡风吹古渡,帆月落残潮”是写景名句。庙前的幡旗在风中飘动,古老的渡口显得沧桑;月光洒在帆船上,潮水渐渐退去。这两句通过“风”“月”“潮”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既写实又富有诗意。
颈联“碑有行人读,香多野客烧”转向庙中的场景。行人驻足阅读碑文,野客纷纷烧香祭拜。这两句展现了曹娥庙的香火旺盛,以及人们对曹娥的敬仰之情。
尾联“迎神汉朝曲,时听起云霄”将全诗推向高潮。迎神的乐曲仿佛从汉朝传来,时而响彻云霄。这里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曹娥精神的赞颂,余韵悠长。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曹娥庙及其周围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曹娥的敬仰和追思,同时也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诗中“幡风”“帆月”“残潮”等意象的运用,既生动形象,又富有诗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曹娥庙的庄严与神圣。
翁逢龙
翁逢龙,生卒年待考,南宋诗人,字石龟,四明 (今浙江宁波)人。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通判平江府,知建昌府(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二)。事见《吴都文粹》续集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