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清明节祭奠父亲时的悲痛心情,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句"霜毫屡掷泪涟涟":拿着毛笔的手不停颤抖,眼泪止不住地流。这里"霜毫"指毛笔,"掷"是抖动的意思,生动描绘出写字时手抖泪落的场景。
第二句"素帛茫茫托杜鹃":在茫茫白纸上寄托哀思,像杜鹃啼血一样悲伤。杜鹃在古代文学中常代表哀伤。
第三四句用典故表达哀思:看到墓前树木想起《枯树赋》的悲凉,读着简单祭文就像《蓼莪》篇那样令人心碎。这两个典故都是古代著名的哀悼作品。
第五六句是自责:一辈子学的都是不实用的本事("屠龙术"指高超但不实用的技能),作为漂泊在外的儿子,实在没能力继承父亲的事业。
最后两句写祭奠场景:家里祭祀没有鲜花,只能用木石代替;听着西山传来的钟声,默默完成祭奠仪式。"衔罄"指钟声,"襄填"是完成的意思。
全诗通过颤抖的手、流泪的眼、简单的祭品等细节,配合恰当的典故,把清明节思念父亲的痛苦和自责写得非常真挚。特别是"屠龙术"这个比喻,既表达了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也暗含对父亲未尽事业的愧疚,情感层次很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