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

白日萧萧秋树斜,碧云渺渺入僧家。
隔年松坞疑乡寺,一月风尘见野花。
钟鼓催寒生晚暮,翠微含月益光华。
开尊不尽川原色,发兴还如江汉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登千佛山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与寺庙风光的交织,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淡淡的乡愁。

首联"白日萧萧秋树斜,碧云渺渺入僧家"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秋日山景:阳光透过稀疏的秋树,碧蓝的云烟飘向山寺。一个"斜"字既写树影,也暗示夕阳西下,为全诗定下静谧的基调。

颔联"隔年松坞疑乡寺,一月风尘见野花"巧妙地将时间与空间交织。诗人看到松林间的寺庙,恍惚间以为是故乡的寺院;而历经风尘后,突然瞥见野花,暗示着在漂泊中偶遇的小确幸。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流露出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颈联"钟鼓催寒生晚暮,翠微含月益光华"转入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体验。寺庙的钟鼓声仿佛催来了寒意,而青翠的山色中渐渐升起的月亮,让整个画面更添光彩。这里用声音和光影的对比,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尾联"开尊不尽川原色,发兴还如江汉涯"是情感的高潮。诗人饮酒赏景,眼前的山川美景让他诗兴大发,这种豪情如同长江汉水般奔涌不息。最后两句既写实景,又抒胸臆,将自然之美与内心激情完美融合。

全诗以时间为线索,从白昼写到黄昏再到月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巧妙的情感递进,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佛门净土的向往,以及身处异乡时复杂的心绪。诗中"碧云""野花""翠微"等意象清新自然,而"钟鼓催寒""风尘见花"等表述又充满人生感悟,读来既觉画面优美,又能引发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