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行舟发槜李敬次大人述怀

池草梦惆怅,竹林怀古辛。
一舟千嶂月,双剑百蛮人。
古茧临书放,仙螺酌味真。
关河谁物色,矶鸟故相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旅途中的复杂心境,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面对壮阔山河时的豪情。全诗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将情感与景物巧妙融合。

首联“池草梦惆怅,竹林怀古辛”以池塘边的青草和竹林起兴,暗示诗人正做着忧郁的梦,回忆往昔时感到辛酸。这里的“池草”“竹林”既是眼前景,又暗含典故(如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乡愁),传递出淡淡的愁绪。

颔联“一舟千嶂月,双剑百蛮人”笔锋一转,展现开阔景象:一叶小舟穿行于群峰之间,月光洒满山峦;带着双剑的旅人(可能是诗人自己)行走在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千嶂”“百蛮”的夸张手法,既写出行程之远,又透露出几分江湖豪气。

颈联“古茧临书放,仙螺酌味真”转入细腻描写:像春蚕吐丝般展开古籍阅读,品尝着鲜美的螺肉。这两个生活细节,既表现旅途中的文化情趣(读书),又暗含对简朴生活的满足(食螺),在漂泊中寻找片刻安宁。

尾联“关河谁物色,矶鸟故相亲”是全诗情感的升华:走过无数山河,有谁真正懂得我的追求?只有水边矶石上的鸟儿,依然亲近地陪伴着我。这里用“矶鸟相亲”的反衬手法,既写孤独,又透露出与自然为伴的豁达。

全诗艺术特色鲜明:
1. 空间对比:从狭小的“池草竹林”到广阔的“千嶂百蛮”,形成情感张力
2. 动静结合:静态的读书场景与动态的舟行剑影相互映衬
3. 情感层次:由惆怅→豪迈→闲适→孤寂而豁达,完成完整的情感曲线

诗人通过旅途片段,展现了古代文人特有的生命状态:既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追求,也有对故土的眷恋;既能享受独处的清雅,也难免寂寞。这种真实而丰富的情感表达,正是古典诗歌打动人心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