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游

直到南箕下,方谙涨海头。君恩过铜柱,戎节限交州。
犀占花阴卧,波冲瘴色流。远夷非不乐,自是北人愁。

现代解析

《南游》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南下游历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南方风土人情的独特体验,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诗的开头,“直到南箕下,方谙涨海头”,诗人说自己一路南下,直到接近南方的尽头,才真正领略到大海的壮阔。这里的“南箕”指的是南方的尽头,而“涨海”则指大海的波涛汹涌。诗人通过这两句,展现了他对南方自然景观的震撼与新奇。

接下来,“君恩过铜柱,戎节限交州”,诗人提到自己受到君王的恩典,奉命来到交州(今越南一带)执行任务。这里的“铜柱”象征着边疆的界限,而“戎节”则指军令或使命。诗人虽然身负重任,但内心却感到一种被限制的无奈。

“犀占花阴卧,波冲瘴色流”这两句,诗人描绘了南方的独特景象:犀牛在花荫下悠闲地躺着,海浪冲击着带有瘴气的海岸。这里的“瘴色”指的是南方湿热的气候和可能带来的疾病。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同时也暗示了南方环境的险恶。

最后,“远夷非不乐,自是北人愁”,诗人感慨道,南方的土著居民并非不快乐,而是作为北方人的自己,因为身处异乡而感到忧愁。这里的“远夷”指的是南方的土著居民,而“北人”则指诗人自己。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南方生活的适应困难。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南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对南方生活的复杂感受。既有对南方新奇事物的好奇与欣赏,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思乡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展现了南北文化的差异,以及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愁绪。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