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前右植石榴左植脩竹是年蝗灾竹为所食石榴味苦感而有作
芳树吐佳花,时近君子居。君子惜芬香,且爱枝叶敷。
外饰内不德,细叶含辛毒。妖蝗群飞来,四野无嘉谷。
此木免噬啮,为尔受性独。所喜彼偶存,所悼惟脩竹。
抗节异群木,畜甘胜诸菽。坐见颜色改,无复青阴穆。
向恶尚免祸,外直恒遭戮。转首霜节至,问讯南窗菊。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比石榴和竹子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正直品格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前四句写石榴树开花时很受主人喜爱,因为它外表美丽("外饰"),但内在并不美好("内不德"),叶子还带有毒性。这里用石榴暗喻那些外表光鲜但内心险恶的人。
2. 中间部分描写蝗灾来临时,正直的竹子被啃食殆尽,而带毒的石榴却得以保全。作者用"抗节"形容竹子坚守节操,用"畜甘"说它内在甜美,比豆类还好吃。但正因为正直("外直"),反而遭到毁灭。
3. 最后四句是作者的感慨:转眼秋天到了,想问问南窗下的菊花怎么样了。这里用菊花暗示另一种高洁的品格,与竹子形成呼应。
诗歌的深层含义: - 借竹子被啃食讽刺现实社会中,正直的人往往遭遇不幸 - 用石榴的幸存暗示那些圆滑世故、善于伪装的人反而能躲避灾祸 - "向恶尚免祸,外直恒遭戮"是核心句,直接点明了这个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艺术特色: - 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两种植物的不同命运来表达思想 - 借物喻人,赋予植物人的品格特征 - 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最后以问菊作结,余韵悠长
这首诗告诉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坚守正直品格往往要付出代价,但作者依然赞美这种品格,表达了对高尚情操的向往。
王翰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