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一个秋夜去祭拜已故友人(东莱先生)时的悲痛心情。
前两句描写环境:残缺的月亮和稀疏的星星显示夜已深沉,凄冷的风和沉重的露水让人感到刺骨寒意。这里用"缺月""疏星""风凄""露重"四个意象,既交代了时间(秋夜将尽),又烘托出悲伤压抑的氛围。
后两句写祭拜时的感受:天刚破晓时经过驿亭(邮亭)都没这么难受,唯独今天祭拜时鼻子酸楚得厉害。这里用"破晓经行"的平常场景与"今朝酷鼻酸"形成对比,突出此刻的悲痛是前所未有的。
全诗妙在: 1. 用秋夜的寒冷来比喻内心的凄凉 2. 通过对比手法强调悲伤程度 3. "酷鼻酸"这个口语化表达,让悲痛显得特别真实直接 4. 没有直接说多伤心,但每个字都透着深深的哀思
就像我们现代人去扫墓时,可能不会嚎啕大哭,但阴冷的天气、安静的环境,反而让心里的难过更明显。诗人捕捉的就是这种"说不出的难受"。
徐暄
徐暄,从吕祖谦学。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有诗吊其师(《东莱集》附录卷三)。今录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