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九华楼

高阁临江可契心,兴来时得一登临。
山云浦树重重合,野水汀蒲日日深。
鸦背夕阳供晚哺,蝉迎凉吹试秋吟。
倚阑尽见诸峰出,如对风流李翰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九华楼时看到的江边美景,以及由此产生的闲适心情和对李白的怀念。

开头两句写作者喜欢这座临江高楼,兴致来了就登楼远眺。这里"契心"意思是合心意,说明这地方很对作者胃口。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眼前景色:山间的云和江边的树层层叠叠交织在一起,野外的小溪和岸边的蒲草每天都在变得更茂盛。傍晚时分,乌鸦背着夕阳归巢,像是在准备晚餐;初秋的凉风中,蝉鸣声像是在尝试吟唱秋天的诗歌。这些描写很有生活气息,把自然景物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两句写作者靠着栏杆,看到远处群峰显现,仿佛看到了风流潇洒的李白。这里用"李翰林"指代李白,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大诗人的仰慕之情,也暗示登高望远时产生的超脱世俗之感。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把登楼的愉悦感受和对先贤的追思巧妙融合,展现了古代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生活情趣。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