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浮东郊废园池荷

耕壁平烟,遗簪断浦,何年占此幽深。鱼鸟亲人,扁舟一往难寻。

红衣画里烟波隐,甚灌园、心事如今。最无聊、游子年年,凄动骚吟。

风裳水佩知无数,问江湖满眼,何似山林。故国天涯,相携却怕登临。

斜阳正在花开处,镇销凝、淡粉黄金。惹闲愁、春去方生,秋到争任。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座荒废的东郊园林,通过残荷、鱼鸟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如今物是人非的感慨。

上片写废园景象:园中墙壁倒塌,杂草丛生,不知何时起变得如此荒凉幽深。曾经与人亲近的鱼鸟,如今乘着小船也难寻踪迹。画中红衣女子隐没在烟波里,如今园丁照料花园的心情又是怎样呢?最无奈的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年复一年在此吟诵着凄凉的诗句。

下片转入抒情:水面上荷叶荷花数不胜数,但满眼江湖风光,哪里比得上山林幽静?身在异乡为异客,即使有人相伴也不敢登高远望。夕阳正照在盛开的荷花上,让人出神凝望那淡粉金黄的花色。这美景反而惹来无端愁绪——春天刚走愁绪就生,秋天刚到愁绪更浓。

全词以废园荷花为线索,将眼前衰败之景与昔日繁华对比,抒发了作者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对故土的思念。最精彩的是结尾"春去方生,秋到争任",用荷花在不同季节的状态,巧妙比喻愁绪的绵延不断,将无形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作者挥之不去的哀愁。

陈洵

陈洵(1871—1942),字述叔,别号海绡,是广东江门市潮连芝山人(前属新会县潮连乡),生于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 。少有才思,聪慧非凡,尤好填词。光绪间曾补南海县学生员。后客游江西十余年,风尘仆仆,蹇滞殊甚。返回广州之后为童子师,设馆于广州西关,以舌耕糊口,生活穷窘。辛亥(1911年)革命后,受到新潮流的影响,思想有所变化,是年在广州加入南国诗社。晚岁教授广州中山大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