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陶宾南父

从野蛮时期至文明时期,两可间必有磊磊畸人,不显于代;
以普通教育兴实业教育,十年后惟望粲粲诸子,无忘斯言。

现代解析

这首挽联是写给陶宾南父亲的悼念之作,但内容却跳出了单纯哀伤的基调,转而用积极向上的视角总结逝者的精神遗产,并对未来提出期许。

上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切入,说每个时代转型期(比如从野蛮到文明)都会出现一批特立独行的非凡人物("磊磊畸人"),他们可能生前不被时代认可。这里既暗喻逝者是有远见的先行者,也道出了所有开拓者的共同命运——他们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证明。

下联则聚焦现实影响,提到逝者重视"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前者培养健全人格,后者传授谋生技能,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教育观在今天看来依然先进。最后一句"十年后惟望粲粲诸子"像是师长对学生的临别嘱托,用"粲粲"形容学子们未来光彩照人的模样,叮嘱他们不要忘记这些教诲。

全联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把悼亡转化为一种精神传承。不沉溺于悲伤,而是把逝者的思想比作火种,期待在学生身上延续光明。这种"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的立意,让挽联既有思想深度,又充满温暖的力量。

范当世

范当世(1854~1905))字无错,号肯堂,因排行居一,号伯子。原名铸,字铜士。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人。清末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也是南通市近代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光绪时入李鸿章幕府,常相与谈论政事,自负甚高,而终身坎坷。诗多沉郁苍凉之作,著有《范伯子诗文集》。2008年4月16日,“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开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