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病省署同邹继甫作八首 其二

隐吏非慵吏,官庐当草庐。
莺声流枕席,竹影泛巾裾。
竟日幽忧病,经年拥肿居。
欲寻芳杜去,未敢即题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生病的官员在官署休养时的复杂心情。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身份的矛盾
诗人说自己是"隐吏"(想隐居的官员)而非"慵吏"(懒散的官员),说明他虽然身在官场,但内心向往隐士生活。他把官署当作草庐(隐士住的茅屋),体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疏离感。

2. 病中的感受
通过"莺声流枕席"(黄莺叫声传到床边)、"竹影泛巾裾"(竹影映在衣襟上)这些细腻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他卧床时对自然景物的敏感。这些本该美好的景物,却反衬出他"竟日幽忧病"(整天忧郁生病)的状态。

3. 内心的挣扎
最后两句最耐人寻味:他想去寻找芳杜(香草,象征高洁),却不敢立即题诗表明心迹。这展现了一个官员既向往隐逸生活,又受制于现实身份的矛盾心理。就像现代人想辞职追求理想,却又顾虑重重一样。

全诗用平淡的语言道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困境:身在官场心在野,病痛更放大了这种精神上的苦闷。诗人没有直接抱怨,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和内心独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欲说还休的惆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