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玉山名胜集

微红晕双脸,浑黛写新愁。好似霓裳仙侣,曾向月中游。忆得影娥池上,金粟盈盈满树,风露九天秋。折取一枝去,簪向玉人头。夜如年,天似水,月如钩。只恐芳时暗换,脉脉背人流。莫唱竹西古调,唤醒三生杜牧,遗梦绕扬州。醉跨青鸾去,双阙对琼楼。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的月夜场景,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转折,展现了美人、月光与时光流逝的惆怅。

上阕(前半部分)像一组唯美电影镜头:开篇用"微红的脸颊"和"含愁的黛眉"特写一位女子,她美得如同月宫里的仙女。接着镜头拉远,回忆曾经在月影摇曳的池边,看到满树金色桂花(金粟指桂花),在秋夜的风露中摇曳。诗人折下一枝,轻轻簪在美人发间——这个动作既浪漫又暗藏伏笔。

下阕(后半部分)情感开始流动:长夜漫漫如年,天空澄澈如水,新月弯弯如钩。但诗人突然担忧起来——怕美好时光偷偷溜走,怕心上人默默转身离去。"莫唱竹西古调"三句用杜牧的典故(杜牧曾留恋扬州并写过多首相关诗词),暗示这美好相遇可能只是场转瞬即逝的梦。最后两句笔锋再转,诗人醉醺醺地幻想骑着青鸾飞向月宫,那里有巍峨的仙宫楼阁,将现实中的惆怅升华为神话般的浪漫结局。

全词最动人的是三层转折:从月下邂逅的惊艳,到害怕失去的忐忑,最后借酒劲飞向幻想世界。把人类共通的情感——对美好事物既向往又怕留不住的心态,用月光、仙女、桂花这些中国式意象包装得既优雅又戳心。特别是"只恐芳时暗换"这句,道出了多少人面对爱情或青春时那种小心翼翼的珍惜。

于立

南康庐山人,字彦成,号虚白子。博学通古今,善谈笑。不求仕进,以诗酒放浪江湖间。有《会稽外史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