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天思念家乡的孤独心境。
前两句用"宾鸿"(大雁)和"辘轳"(井上打水的工具)的声音,营造出萧瑟秋夜的氛围。大雁几次飞过淀山湖,暗示时间流逝,而每晚西风吹动辘轳的声音更添寂寥。
中间四句通过一系列衰败的景物:枯萎的苜蓿草、安静的江边客舍、老去的枇杷叶、干涸的石泉,以及闲置的歌扇、冷掉的药炉,勾勒出一个病中游子的凄凉处境。这些意象都在暗示生命的凋零和活力的消退。
最后两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游子做着遥远的梦,想到千里之外故乡的篱笆下,菊花应该也荒芜了吧。这里用"篱菊"这个典型意象,既点明季节(秋天),又暗含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通过秋夜、衰草、枯泉等意象,配合"病"、"客梦"等字眼,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游子羁旅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语言朴素却情感真挚。
陈允平
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