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桐华烟卷

桐始华桐花,开向荆溪之水涯。
溪声长绕孝侯庙,桐阴尽覆吴生家。
吴生家藏烧墨法,传自李潘久益嘉。
瓦沟爇膏火,蕴灺穗结葩。
日扫桐花之烟三万石,鬼物守护无疵瑕。
千杵万杵白兔臼,麋鹿捣胶无夜昼。
制成龙香古圭璧,玉刚金精石同寿。
奚老然松松化石,潘痴坐井井裂甃。
二子却扫桐花烟,生也与之谁后先?
墨成飞上通明殿,红云一朵捧宫砚。
试之漆黑劳磨研,吴生姓名等潘李,肯让诸蒲先著鞭?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古代制墨工艺的传奇故事,核心围绕"桐华烟墨"的制作过程及其珍贵价值展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自然与工艺的完美结合
诗中描绘了桐花盛开的美景("桐始华桐花"),制墨原料取自荆溪边的桐树。制墨人吴生家传的秘法,用桐油燃烧收集烟灰("瓦沟爇膏火"),每天要收集海量桐花烟灰("日扫桐花之烟三万石"),展现古人如何巧妙利用自然资源。

2. 匠心制作的艰辛
制墨过程极其考究:要用杵臼反复捶打("千杵万杵白兔臼"),加入麋鹿胶日夜搅拌,最终制成龙香墨("制成龙香古圭璧")。诗中用"玉刚金精石同寿"形容墨的质地坚硬如金石,能永久保存。

3. 艺术价值的升华
后段用两个典故(奚老松化石、潘痴坐井)衬托制墨技艺的神奇,说这墨珍贵到能"飞上通明殿"(天庭),连神仙都用它。最后将吴生与古代制墨大师李潘并列,称赞他的技艺不让古人。

全诗通过制墨这一传统工艺,歌颂了工匠精神——将普通桐花转化为永恒的艺术品,体现了古人对极致品质的追求。诗中生动的画面感(如"红云一朵捧宫砚")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那黑得发亮的珍贵墨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