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昆山吊徐健庵尚书传是楼故址晚与数客饮山下酒家

前山陂陁后山孤,清秋一客穷嬉娱。
山前落日看平芜,东海书楼片瓦无。
当时兄弟遭明圣,宾客独夸司寇盛。
东南遗逸记鸿文,辇毂人才归藻镜。
相国立朝持谠言,本朝补谥当谁先。
洞庭归来纵遗议,平生风雅犹高骞。
编插斯楼万丈光,那知倏忽竟销亡。
并无旧话桐阴续,空有遗篇锦箧藏。
君不见横云山庄开史局,两行羽伎森红烛。
百年文物数江南,岂意故家尽零落。
看山莫负草堂新,山月亭亭射酒樽。
世上坚牢定何物,古来兴废不须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游览昆山时,看到徐乾学(号健庵)的藏书楼"传是楼"遗址后有感而作。全诗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历史兴衰、文化传承的深沉感慨。

前四句写眼前实景:秋日独自游览,看到前山平缓后山孤耸,夕阳下的平原上,曾经辉煌的东海书楼已片瓦不存。用"片瓦无"三字强烈对比出昔盛今衰。

中间十二句回忆徐家往日的荣光:徐乾学三兄弟在康熙朝位高权重,宾客如云,主持编修《明史》,选拔人才。虽然晚年因卷入党争被贬,但其文化贡献不可磨灭。"编插斯楼万丈光"形容藏书楼曾光芒万丈,却转眼消亡,连记载家族历史的《桐阴旧话》都未能续写,只剩些残篇留存。

最后六句是诗人感慨:当年徐家开史局修史的盛况("两行羽伎森红烛"的排场)已成云烟,江南百年文化家族都零落了。于是诗人选择及时行乐,在山月下饮酒,看透世间没有永恒之物,兴衰本是常态。

全诗精华在于:通过一座藏书楼的兴废,折射出整个文化世族的没落,最终升华到对历史规律的思考。诗人用"世上坚牢定何物"的反问,道出了繁华易逝的真理,最后以豁达态度面对无常,这种看透却不消极的态度很有感染力。诗中"万丈光"与"片瓦无"的强烈对比,尤其令人震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