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谣奉送宋大监降香海上天妃庙
东海鲤鱼摇赤尾,舳舻尽发江南来。帆樯出没蛟鼍窟,灵雨神风劳帝子。
紫衣使者麾金幢,麒麟煖玉隐天香。元君昼下翠旗湿,百灵冉冉天吴立。
使君骑马历东吴,吴中父老争迎趋。自言春涛漂白骨,官家下诏复征役。
今年陇亩粳稻空,县官索租到疲癃。丁男登山拾橡栗,妻孥含酸向人泣。
使君北来候神人,应怜赤子百忧集。明年海若不扬波,君归宣室当如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东海边百姓生活的真实画卷,既有神话色彩,又饱含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开篇用"东海鲤鱼摆红尾"的生动画面,引出江南船队浩浩荡荡出发的场景。这里暗用鲤鱼跃龙门的典故,暗示人们祈求神灵护佑的愿望。接着描写船队在风浪中航行的惊险,提到"紫衣使者"(指朝廷官员)举着金色仪仗来祭祀海神,场面庄严神秘。
但后半段笔锋一转,通过"使君"(官员)的视角展现民间苦难:吴地百姓争相迎接官员,哭诉春天洪水卷走亲人的惨剧,官府却还在强征劳役。田地歉收,官吏却向老弱病残催租,男人上山捡野果充饥,妻儿只能对着路人哭泣。
最后诗人发出质问:官员此行是为祭祀海神,可曾看见百姓的苦难?若明年风平浪静,你回朝复命时,又会如何汇报这些民生疾苦呢?
全诗巧妙地将神话祭祀与民间疾苦并置,用华丽的海祭场面反衬百姓的悲惨生活,通过强烈对比揭露了官府只重形式不恤民情的现实。诗中"春涛漂白骨"等直白描写极具冲击力,最后那句质问更是振聋发聩,体现了古代文人关心民瘼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