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县望火台
近山一台突兀势,远山一台出天际。
何时筑此望烽火,留及如今太平世。
六十年来无甲兵,西方乐土边陲清。
君王神武今混一,藩篱大剖无金城。
尚馀此台屹山顶,照月愁风拄孤影。
昔人触目心胆寒,今日空迷野烟瞑。
行歌为我重悲伤,愿台万年无火光。
何时筑此望烽火,留及如今太平世。
六十年来无甲兵,西方乐土边陲清。
君王神武今混一,藩篱大剖无金城。
尚馀此台屹山顶,照月愁风拄孤影。
昔人触目心胆寒,今日空迷野烟瞑。
行歌为我重悲伤,愿台万年无火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位于隆德县的古老烽火台,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景象,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珍视。
前四句写烽火台的壮观景象:近处看它高高耸立,远处看仿佛与天相连。诗人好奇这座烽火台是什么时候建的,如今太平盛世已不再需要它了。
中间六句写社会现状:六十年来没有战争,西部边疆安宁祥和。因为当今皇帝英明神武、国家统一,边境不再需要坚固的防御工事。只有这座烽火台还孤零零地矗立在山顶,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寂寞。
最后四句抒发感慨:过去人们看到烽火台就提心吊胆(因为意味着战争),现在它却荒废在野外的暮色中。诗人唱着歌走过这里感到悲伤,但这份悲伤中又带着欣慰——他衷心希望这座烽火台永远不再燃起战火。
全诗通过一座废弃的军事建筑,巧妙地歌颂了太平盛世。诗人用"孤影"、"愁风"等意象让冰冷的石台有了情感,又用"无火光"的祝愿点明珍视和平的主题。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读者通过具体景物感受到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