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哀诗 其六 查俭堂抚军

平泉公燕集群贤(予以弇山中丞坐上识公),曾识灵光尚岿然。
韵字至今留箧底⑴,风流从此散筵前。
思量孤负游山约(公曾约作衡岳之游),不忍重题卜砚篇(公属作宋谢枋得卜卦砚诗竟亦不就)。
惆怅爱才非昔日,平津阁外几人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悼念好友查俭堂(曾任巡抚,相当于省长)的感怀之作。全诗通过回忆与逝者的交往细节,表达了对知音逝去的痛惜和世道变迁的感慨。

前四句写回忆: 1. 作者在平泉公(另一位官员)的酒宴上初结识查俭堂,当时就感觉他像"灵光殿"(汉代著名建筑)般气度不凡。 2. 至今还保存着查俭堂写的诗稿("韵字留箧底"),但当年宴会上那个风流倜傥的身影已永远消失了。

后四句写遗憾与感慨: 1. 最遗憾的是没能兑现同游衡山的约定,现在天人永隔再难实现。 2. 查俭堂曾请他题写谢枋得(宋代忠臣)的卜卦砚诗,结果一直没写成,如今更不忍下笔。 3. 结尾感叹:现在像汉武帝的丞相公孙弘(平津侯)那样真心爱才的人太少了,查俭堂这样的伯乐去世后,还有谁会提携人才呢?

全诗亮点: - 用"灵光殿"比喻查俭堂的气度,既形象又显尊重 - "游山约""卜砚篇"两个具体事例,让遗憾之情更真实可感 - 最后借古喻今,批评当时官场不再重视人才

这种悼念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用生活细节代替空泛赞美,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失去的不仅是一位官员,更是一位有才华、重情义的朋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