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南宫(可能是官署或宫殿)傍晚独处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触发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傍晚的南宫景色越发清幽,风吹过的声音让独处的人内心泛起涟漪。"萧然"二字既形容风声,也暗示了作者寂寞的心境。后两句笔锋一转,由眼前的风声联想到远方陕城(今河南陕县)东阁的友人——此刻那儿的寒风是否也正拍打窗户、轻叩台阶?一个"忆"字巧妙连接了现实与回忆。
全诗最妙处在于用风声串联起两个空间:南宫的风是轻柔的"动远情",陕城的风却是"送寒声",一实一虚之间,既表现了气候差异,更透露出对友人冷暖的牵挂。这种通过日常小景寄托思念的手法,就像今天我们听到雨声想起远方亲人时发消息问"你那边下雨了吗"一样亲切自然。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