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两块被埋没的珍宝——宝剑和美玉,以及它们等待被发现的故事。诗人用简单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人才被埋没的无奈和对伯乐的渴望。
前四句说:越国欧冶子锻造的宝剑,楚国卞和哭诉的美玉,都是稀世珍宝,却无人赏识,千百年来一直被丢弃在角落。这里用"百炼"形容宝剑锻造的精良,"三泣"指卞和多次献玉却被误解的故事,强调珍宝的价值和被忽视的落差。
中间四句描绘珍宝的光芒藏不住:幽深的山岩会射出白虹般的剑光,古老的监狱(指埋玉之地)会透出紫气(古人认为宝物会发光)。诗人渴望能有慧眼之人来发现这些珍宝的秘密。
最后四句是验证珍宝的方法:真正的宝剑可以砍断铜钟,真正的美玉不怕火炼。只有经过这样严苛的考验,才能消除疑虑,证明它们的非凡价值。
全诗的精髓在于: 1. 用宝剑美玉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 2. 揭示人才被埋没是古今常态 3. 强调真正的人才经得起考验 4. 呼吁社会需要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
诗人没有直接说怀才不遇,而是通过讲"宝物故事",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深意。这种借物喻人的手法,既形象又有趣,比直接发牢骚更耐人寻味。
吕温
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