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常为柱石,同立太平基。

现代解析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两句,但用简单的比喻道出了深刻的治国理念。

第一句"何常为柱石"用盖房子的柱子作比喻——治国不能只靠少数精英(柱石),暗示需要更广泛的力量支撑。就像房子不能只靠几根柱子,国家也不能只依赖少数能人。

第二句"同立太平基"点明主题:想要实现长治久安(太平),必须依靠众人共同建设(同立)。就像打地基需要众人合力,治国也需要集思广益。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盖房子的常识比喻治国,把抽象道理说得特别接地气 2. "同立"二字强调集体力量,反对个人英雄主义 3. 短短10个字,既指出问题(不能只靠柱石),又给出方案(众人共建)

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适用——无论是管理团队还是建设国家,都需要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而不是只指望几个"顶梁柱"。

石待问

(?—1051)眉州眉山人,字则善。少以诗赋名。真宗咸平三年进士。景德三年,以广德军判官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入第四等,授殿中丞。大中祥符三年,以太常博士上时务策,得罪责授滁州团练副使。仁宗即位,累官通判太平州,遂居其地。官终太常寺丞知阶州。时丁谓畏其直,钱易奇其文,杨亿、李谔服其议论。有《谏史》百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