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京城欢庆太平盛世的画面,但背后暗含对贫富差距的深刻反思。
前半段写京城乾元楼灯火辉煌、百姓欢庆的场景,用"乐熙攘""庆太平"等词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诗人表面上在赞美太平盛世,但"君乐须教民乐遍"一句转折,暗示君王的欢乐应该让所有百姓共享。
后半段笔锋一转,用强烈的对比手法:绮罗华宴前的千万盏彩灯,与九州贫民窟里瘦如鹄鸠(一种瘦骨嶙峋的鸟)的百姓形成鲜明对比。"蔀屋"指茅草屋,代指穷人的住所。诗人通过"千万灯"与"鹄鸠形"的视觉反差,揭露了表面繁荣下的社会不公。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喜庆场景反衬社会问题,比直接批判更有力量 2. "照见"二字用得巧妙,既写灯光的物理照射,又暗指应当关注被忽视的底层 3. 用"鹄鸠形"这个生动比喻,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贫民的凄惨处境
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太平盛世不是少数人的奢靡享乐,而要让所有百姓都能分享发展成果。这种关怀民生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