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辽河

出关数百里,渡河日八九。
小者不知名,大者此其右。
发源自东北,汨汨西南走。
清流可濯缨,浊或泥数斗。
荡溢起波涛,触石声如吼。
汎滥过平沙,汪洋十馀亩。
闻道枸柳河,水坚八月后。
今年天亦寒,所遇何独否。
独木一扁舟,三人亦可受。
篙使横索钱,安能落吾手。
浅濑褰裳衣,呀坑没马首。
登岸乃独悲,鱼鳖几为友。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作者渡过辽河时的所见所感,用朴素的语言展现了北方河流的野性之美和旅途的艰辛。

开头四句像导游一样带我们认识这条河:离开边关走了几百里,每天要渡八九次河,小河多得叫不出名字,而辽河是其中最大的一条。这里用数字"八九次"让人立刻感受到旅途的频繁渡河之苦。

中间十二句是精彩的"河流纪录片":先介绍辽河从东北发源,向西南奔流。然后用对比手法展现河流的两面性——清澈时能洗帽带,浑浊时能卷起数斗泥沙。接着用"吼"字让读者仿佛听到浪涛拍石的巨响,用"汪洋十余亩"展现洪水泛滥时的壮观场面。最有趣的是提到当地传说这条河农历八月就会结冰,可今年特别冷却不见冰冻,流露出行人面对自然规律的困惑。

最后六句转为"渡河实况直播":简陋的独木舟勉强载三人,撑船人还蛮横地索要钱财。渡河时要么得提着衣裤蹚浅滩,要么会连人带马陷进深坑。最后登岸时作者自嘲差点变成鱼鳖的朋友,这种苦中作乐的语气让艰辛的旅途顿时生动起来。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用"数斗泥""如吼"等生活化比喻让景物活灵活现;二是通过"独木舟""褰裳衣"等细节真实还原古代旅行场景;三是最后幽默的自嘲,让读者在感受旅途艰难的同时,也能会心一笑。这种将自然雄奇与人生况味完美融合的写法,正是古代行旅诗的魅力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