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 其三

牧(一作「没」)杖信为急,调弦贵不奢。
腾猿安可制,逸马本难罝。
驱驰习声色,冠盖竞豪华。
既入王孙第,还向季伦家。
静心澄业累,省念勖身瑕。
庶兹凭七觉(一作「宝」),时用免三邪(见同书同卷《摄念部》。)。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的生活比喻,探讨了人性欲望与自我修行的矛盾关系,核心思想是:放纵容易,克制很难,但唯有静心自省才能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前四句用三个生动比喻开篇:牧人赶羊的棍子要快准狠(牧杖信为急),琴弦调音不能过紧(调弦贵不奢),狂奔的猿猴难驯服(腾猿安可制),脱缰的野马难捕捉(逸马本难罝)。这些都在说同一个道理——人放纵欲望很容易,但要约束却非常困难。

中间四句描绘世俗诱惑:人们追逐声色犬马(驱驰习声色),攀比豪车华服(冠盖竞豪华),像贵族公子般挥霍(既入王孙第),像富豪石崇(季伦)般炫富。这是当时社会风气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性弱点的体现。

最后四句给出解决之道:要像澄清浊水般静心(静心澄业累),经常反省自身缺点(省念勖身瑕)。凭借佛教"七觉支"的智慧(庶兹凭七觉),才能避免贪嗔痴"三毒"(时用免三邪)。这里用佛教概念指出,对抗欲望需要借助修行智慧。

全诗妙在用驯兽、调琴等日常事物说理,把抽象的道德约束变得具体可感。既批判了物质攀比的社会现象,又给出了"静心自省"的解决方案,对现代人如何面对物欲诱惑仍有启发——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能掌控自己的欲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