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凤林

笃行成迂阔,垂言累隐沦。
儒林多未传,耆旧已无人。
家学传衣重,门生负土新。
未须生世早,相望一沾巾。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逝者李凤林的深切哀悼,同时反思了学问传承与人生价值的命题。

前四句勾勒出一位传统儒者的形象——他一生坚持道德操守("笃行"),却因过于正直而被世人看作迂腐;他留下著作言论("垂言"),却因隐居不仕而默默无闻。诗人感叹:在当今儒林学者中,真正传承学问的人已不多见,而像李凤林这样的老一辈贤者更是凋零殆尽。

后四句转向具体的哀思:李凤林将深厚的家学传统("家学")像传衣钵般郑重交给后人,门生们为他垒起新坟("负土新")。最动人的是结尾两句:不必遗憾李凤林出生得太早(未能享更多荣华),如今我们隔世相望,泪水已浸湿手帕——这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也暗含"精神传承不分早晚"的深意。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道出深刻的人生感悟:真正的学者可能生前寂寥,但他们的精神会通过学生和著作延续。这种超越生死的师生情谊与文化传承,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内核。诗中"沾巾"的细节描写,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极易引发读者共鸣。

刘诜

(1268—1350)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

0